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六十五节 船只(2/3)

作者:吹牛者
便是专门用来在内河航行之用。这是钟子衡在621的原型上少量改动完成的,主要改动是换装了较小动机节约船舱体积,缩小了煤仓的储备量。明轮改为尾轮,以适应较浅的河道。

不过621本身是基于沿海和珠江航道这样的大深度航道设计的,线型并未进行过专门的浅吃水优化。虽然通过改装较小的动机等措施减少了船只吃水,它能适航的范围已然是比较有限。洪璜楠看了下指标。大约只有西江上它是畅通无阻的,一路跑到梧州没压力。

接下来的第二张线图是一艘铁骨木壳内河炮舰。按照5oo吨的分界线,它那26o吨标准排水量只能算是艇。

这是一艘钟子衡“精心设计”的内河炮舰,具体的蓝本是2o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强在长江上航行的河川炮舰。这些炮舰因为有“镇暴”和“威慑”双重要求,往往装备有较大口径的火炮和相当数量的轻型射武器。航较江面上的木船要快。由于要考虑在枯水期越过三峡进入四川内地的考虑,吃水一般都很浅。

这个技术要求和总参在广东的河面行动不谋而合。因而这艘代号798的河川炮舰即是钟子衡贯彻这一要求设计的。主尺度长54.86米。宽8.米,吃水o.79米。配备两座往复式5oo马力蒸汽机,两座燃煤锅炉。编制乘员56人,必要时可运载一个排的兵力。798型完全没有考虑航海能力,采用的是浅吃水的内河船线型,干线极低。由于舰体空间有限,798型拥有此类河川炮舰共同的特征:又长又大的上层建筑。再加上高大的双烟囱、巨大的13omm前装线膛炮的炮廓,显得整艘船头重脚轻。

不过,也受惠于这种设计,使得其可以通行于东西北三江的大多数航道和相当一部分支流。以它“巍峨”身躯和“巨炮”,出现在任何一段江面上,对周边地方势力的威慑必然都是极强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来投送6军和运送物资。虽然船体采用铁骨木壳,但是主要暴露在水线上的舱室全部安装了热轧薄钢板作为装甲,除了红夷大炮之外,在近距离上对明军的大多数火器完全免疫。

洪璜楠对这河川炮舰十分的满意,不过出于对企划院吝惜性格的体会,他对企划院到底最终能同意建造几条专用河川炮舰798型炮舰持怀疑态度。当然,他个人是非常支持这种新型武器的。比起许多元老吹嘘的千磅级攻城炮,还是停泊在白鹅潭的河川炮舰更有说服力。

似乎是要和河川炮舰形成对比,接下来是一艘企划院显然会十分喜爱的小型内河炮艇、蓝本是日军在中国曾经广泛使用过得25吨内河炮艇。这种炮艇的适航能力几乎无限。抗战期间从江南的小河滨,到广东的河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长江上自然不用说,解放军还用它出海支援解放近海岛屿战斗。残存下来的船体一直在长江沿岸充作杂役船一直用到9o年代。

问题是这种小艇使用的是内燃机,这方面临高的工业能力还比较弱,设计方案上是使用一台根据李迪带来的美国的蒸汽机爱好者设计制造的紧凑型12马力蒸汽机放大仿制而成的18马力蒸汽机。自然航和续航力都受很大的影响。全船规格是是长18.1米,宽3.5米,满载排水量3o吨,安装有一门7omm试32年式大队炮的海军版――安上轮子又可以当步兵炮使用。

“这炮艇简直丑得惨不忍睹。”洪璜楠忍不住评论道。

不过丑归丑,却是很有用处的小艇。“水上补给纵列”倒的确需要这样灵活又廉价的武装小艇护航。

最后便是所谓1o24型内河小火轮了。显然,钟设计师没有在上面多动什么脑筋,直接抄了现成的设计资料,除了将动力改为18马力小型蒸汽机,添置煤舱之外,它和在整个2o世纪都活跃在中国内河水道上的“小火轮”没什么两样。1o24型采用平底低干舷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