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七节 考察团(2/4)

作者:吹牛者
园是嘉靖年间当过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的产业。目前还在潘氏后裔手中。虽然地在城中闹市区,却是闹中取静,颇为清静幽雅,供应饮食和进出也很方便。

几个人在潘园里盘桓了数日,毛三生在外奔走安排船只――从上海到杭州当然有官道可行,但是论及旅行舒服安全,还是以坐船为好。何况他们还带有不少重货,走6路更加不便。

“想不到我们会住在豫园中。简直和做梦一样。”

华灯初上,几个元老围坐在潘园的一座花厅之内,许可不由说到。

几个元老都觉得有些恍若梦幻――他们在另外一个时空都去过上海,也慕名到过城隍庙,游过豫园,有的还在九曲桥边的茶楼里喝过茶,吃过有名的小笼包。现在大家居然就住在豫园里――当然潘园只能算是豫园的前身。

周洞天拿起桌子上的一块山楂糕――桌子上的四碟点心是潘家的主人“敬送”的。他们下榻在潘园的伙食供应全部是潘家供应,还有若干潘家的佣人服侍照顾。潘家毕竟是缙绅,吃喝享用极为精致。这山楂糕也不是旧时空那种全是糖和代用品做出来的胶状体。而是真正的去皮山楂加贡糖熬制出来得,酸甜适口软硬相宜,

当然,这种享用并非全然免费,等他们走后,毛三生也会照例奉上一笔不菲的“谢仪”。

“你们的眼界太小了。”周洞天吃着山楂糕,“小小的豫园算得了什么,以后我还要到紫禁城,皇帝老爷的寝宫去睡上几晚……”

“那房子其实一点不舒服。”去游览过故宫的梅林说道,“真想不出皇帝就住在那种房子里。内宫说气派也不气派,就是普通的砖瓦房子而已。更别说水暖设备之类的了。夏天热、冬天冷――我算是明白为什么满清皇帝都要在北京城外修行宫了。”

“我看在太和殿大摆筵席还不错。”交通部来出差的吕中行说道,“摆上五百个桌子,每人一个大圆桌,然后每人身后都站着一排公主、郡主、格格、大小姐之类的,各种肤色的都有。露台上全是乐队,一个中国的一个欧洲的,文总一举杯祝酒,乐队就奏乐――”

“屁,文总凭什么举杯祝酒?”周洞天表示藐视,“他又不是一辈子当主席了。”

“好吧,随便哪个元老吧――你觉得这个大宴怎么样?”

“别扯虚得了。”许可说,“毛三生说,我们得在这里停留几天。这段时间大家要不要在上海逛一逛,看看具体的市面?”

“要,当然要,不然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周洞天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们到江南来就是为了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窝在花园里什么也看不到。”

上海县在本时空虽然算不上什么名城,但是毕竟是以棉纺出名的松江府属县。上海本身是一块冲击地,地多沙,很适合种植棉花。所以本地的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也有很大的规模,是值得考察的一个方向。

第二天,众人在起威人员的带领下大致游览了上海县城。上海县当时已经有了十万户,城内居民也有三万多户。在当时的一千多个县城里也算是能排上号得大县了。经过桥头路头的时候,周洞天注意到有很多破衣烂衫的人聚集在桥头和茶馆,一个个面有菜色,但看样子却又不是乞丐流民,便问毛三生。

“老爷,这些都是织布的机工,也有染匠、砑匠。”毛三生说本县的“吃棉布饭”的工匠有二千多人,大多数都是计日取酬的散工。

“最近棉布行情不好,机户们自己都快开不了锅了,还有谁雇用匠人。”

“棉布卖得不好?”

“去年开始棉布行情就很差。布卖不起价钱,”毛三生说道,“不光是机户、机工倒霉,就是乡下种棉的村民日子也不好过――布卖不出钱来,棉花就更卖不出价钱了。”

周洞天等人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