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97 扬长避短的战斗(2/4)

作者:野狼獾
部分对手以中等偏慢的反应将炮塔转过来。

车长屏住呼吸,心里默数着10个数字,实际上他真的有一些喜欢上了这样的刺激场面,但是他知道,出风头的时间毕竟为限,到时候不论对手开火与否,他都将倒车下坡。

数到8的时候,终于看到了2个无声的光点飞向自己,另外有一门大毒蛇喷射的火舌,也慢慢向自己这边盖过来。

目的达到,他下令后撤。他倒车下坡的功夫,又有3辆敌人战车发射了导弹,但是这些导弹注定了赶不及迅速从视野中消失的坦克。

敌人从做出反应到实施还击,用了大约20秒,这还不计算,导弹随后将要飞行2.8公里上飞行的大约10秒钟,对于打过硬仗,经验超群的中国坦克手而言,一切简直就是慢动作。这意味着,即使在1.5公里内,坦克也可以大胆地实施停车打击,然后全身而退,当然前提时,必须掌握好地形。

坦克指挥官,连继续利用地形向只能做一些简单直线机动的敌人集群靠近,连长不时转动周视仪观察越来越亮的东方地平线,显然日出的时间就要到了,如果有一些额外的优势可以利用,为什么不用呢?

步兵战车能否单独对抗坦克,这在军事理论上一直有所讨论,海湾战争中曾经有过一些利用夜视仪摧毁坦克的先例,使得这种看法占据上风,甚至有人认为,在新的军事变革中,装备反坦克导弹的轮式战车同样可以对抗坦克,而坦克本身将面临淘汰;最终猎歼火控和热像设备被装上了步兵战车甚至轮式歼击车,似乎取代坦克的势头不可阻遏。但是在贺凡两个月后撰写的,后来成为装甲兵教材的报告中,引用了本次战争的一系列实践,表明在大部分地形的对抗上,形势对坦克更有利,前提是,双方在夜视和信息系统上不能存在代差。

有经验的坦克指挥官,可以充分利用机动,争取有利地形,而这样的优势最终将压垮对手,而步兵战车的指挥官即使有足够的经验识破对手企图,也无法弥补先天的,机动、防护、火力全方位的劣势,而最致命的火力的劣势,体现在反坦克导弹的低速度上,即使有一些步兵战车的单位功率不输坦克,也仍然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在两公里距离上,坦克完全来得及射击然后退却。贺凡从实践以及理论高度,将拉姆斯菲尔德企图灭绝坦克的谬论,彻底清楚掉了。

一轮朝日喷薄而出,这对于被动选择战场的步兵战车而言,这是最糟糕的时刻,所有的光学观瞄设备,无论是微光的、热像的还是白光的,在这一刻都将作用大减。但是这个时间将持续很长,长到对手足够射击很多次。

中国坦克仍然在利用起伏地形,跳跃着靠近敌人。即使气象情报不够准确,但是凭借合成孔径卫星以及高空无人机的重点侦察下,贺凡的部队对进军路线上的地貌掌握,远远超过有美国情报支持的印度。这并不是技术上的优势,而是掌握战争主动权,可以自主选择战役方向的一方,特有的,无可取代的优势。

每一个车组都选择了可供进退的有利地形,在自己掌握的时间进行攻击,这种战术对地形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个略高于坦克,可以开上去的缓坡就行,他们从停车搜索目标,到实施攻击的时间大约需要15秒,有无人机或者车长提前下车侦察则更快些,而这段时间敌人无法有效反击,超过这个时间,将会面临危险的。

一些坦克开始展开炮击,另一些因为俯角不理想,迅速倒退下来,然后选择其他的射击位置,但是可以自由选择开火阵地本身,已经体现出了绝对的优势。

美军指挥官早就看出了敌人接近的意图,但是似乎没有破解的办法,及时的日出导致了他无法很好地观察东面,第一轮打击从东面展开。6辆中国坦克从1800米至2500米的距离展开射击。

这些目标远比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