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51 传奇院士与“永动机”(求订阅)(2/6)

作者:肥美的韭菜
大学;

20岁,1985年毕业于金陵理工大学;

25岁,1990年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

30岁,成为博导;

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35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38岁,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0岁,在秦皇岛海洋国际度假村嫖.娼被当场抓获【划掉】;

43岁,当选德意志科学院院士;

52岁,当选漂亮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同时,这位院士在仕途上也是平步青云。

53岁,官居副部级,堪称是一代传奇人物。

不过,这是十多年前的例子。

现在,随着国内的科研圈的建设和发展,科研人才越来越多,而院士的名额几乎恒定,这就导致评选院士的难度越来越高。

只要院士评选的规则不改变,“38岁当选院士”的记录也就越来越难以被打破。

这可能也是一些高端科研人才,选择出走漂亮国的原因——国内的坑位太挤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保住了院士的含金量,绝大多数的院士都是有真实力的,或者说曾经有过真实力的。

许秋在汇报的过程中,龚远江也提了几个问题,包括:“怎么保证叠层器件中不同的传输层和有效层之间不会发生相互影响?”、“为什么系列受体设计时中央要设计成为结构?”等等,许秋一一做出解答。

汇报结束后,魏兴思看向龚远江:“远江啊,我们的前期工作做的怎么样?”

“太棒了!”龚远江笑着回应:“本来这个重点项目的申报我只有五成的把握,现在我有八成以上了。”

“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魏兴思也笑了笑:“那我们正式开始进行项目对接吧……莫文琳,你去把吴菲菲喊过来。”

吴菲菲刚刚从机场把冯盛东接了过来,安排到燕园宾馆,回到216屁股还没坐热呢,就又被召唤了过来。

人员齐聚,正式开始项目对接。

首先是财务预算方面,涉及到预算计划书,需要把经费拆分成为200和100两部分。

这方面还是比较重要的,如果预算做的不好,影响到评审结果不说,即使项目申请通过了,也可能会因此导致实际发放的经费被砍一刀,比如申请300,结果只给268之类的。

这部分主要由吴菲菲和曹思负责,他们两个人的身份都相当于是课题组的大管家,负责帮导师管理课题组的经费开支。

然后是正文科研计划方面,魏兴思这边主要负责“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开发”以及“叠层器件制备”,龚远江那边主要负责“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开发”。

之前双方已经有过初步的接洽,大方向上已经确定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现在主要是再多看几遍正文,找一找有没有错字、语病、重复用词、逻辑不通顺等问题。

最后,是前期工作方面,龚远江那边相对比较简单,他们直接把已经发表的几篇小分子给体材料的文章放了上去。

魏兴思这边,许秋把最新发表的《自然·能源》文章放了上去,用来撑一撑场面。

虽然这篇文章和他们申请的重点项目相关性并不高,但强行找关联总是找的到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