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4章 张老这事,我管定了(2/4)

作者:如意键盘
牌匾后,也就变成了丛碧山房。

打那天起,张伯驹给自己取了一雅号:丛碧!”

“啧啧啧,”谷建芬听得直咂嘴:“这人究竟多有钱?随手就是一千两黄金。”

“就是,”李谷壹也不能想象:“以前只听过花千两银子的,这千两黄金的倒是头回听说。”

“他家就是开银行的,能没钱吗?”

江山的音量忽的就拔高了,瞧那表情就好像开银行的是他家一样:

“要说这老天爷对张伯驹可真是好的没话说,张家和袁家原本就是河南的名门望族。

在张家的千金嫁给袁世凯的哥哥后,两家又结成了经济和政治的纽带。

袁世凯当总督后,张伯驹那位光绪进士出身的父亲,便从户部调了出来。

先掌管盐政,再接管至理按察使,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检法……”

沙发上的几位,一块点了点头。

“河-南农民起事反袁那会儿,他父亲张镇芳不忍武力镇压,被袁世凯撤了职,”江山接着说:

“虽然仕途了了,但张镇芳却得了空,开始专心经营买卖。

那个年头北面有四大银行,金城、中南、大陆,

还有一个便是张镇芳的天-津盐业银行,也是位列‘北四行’之首的一家大行。”

张伯驹打小接受的就是各式西方教育,成年后又在各处军阀里摸爬滚打。

奇怪的是他不仅一点恶习没有(嫖不算,算喜好),还天天一袭布衣长衫、彬彬有礼。

唯一能提得起兴趣的就是京剧、围棋、书法、鉴画……还有花钱。

“这位张公子和其他三少不大一样,他既不抽烟喝酒,也不好赌经商。

花起钱来却一点不手软,散尽万千家产,只为守住老祖宗的一点家业。”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古铮铮皱起了眉:“都散尽家产了,还守什么老祖宗的家业啊?”

“张公子站的比较高,他看重的不是自己个的小家,而是国之大家。”

“难得啊难得,”到这会儿,古铮铮又开始对另一件事好奇了:“那他究竟捐了什么东西,能称得上半个故宫。”

一听这话,江山想起了后世立在故宫博物馆的一块表扬榜。

这块榜单上表扬了一些为故宫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名。

此时,正坐在黄永钰家里的王世襄、沈丛文皆榜上有名。

而位列榜首的,自然就是江山这会正挂在嘴边的张伯驹了。

“有天下第一藏之称的张伯驹眼光极为苛刻,非顶级字画不纳,”江山继续道:

“一旦遇上,抛家弃业也要拿下。所以,他捐给故宫的文物多以‘唯一’来形容……”

李大家李白,唯一留存于世的真迹《上阳台帖》。

唯一能超过《兰亭序》价值的古老字帖,晋代陆机的《平复帖》。

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游春图》,也是我国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

范仲淹唯一的传世墨宝《道服赞》。

宋徽宗唯一留存于世的山水画《雪江归棹图》。

杜牧写给初恋的《张好好诗》,也他的唯一墨迹。

还有,唐伯虎的《王蜀宫妓图》、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文征明的《三友图》……

用马未都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所有各个门类创出的世界纪录,跟张伯驹先生的东西都没法比,随便拿出一件来根本没价可讲。

“件件都是国之重宝,就连张伯驹这样的富贵,都得散尽家产才拿得下来。”

李谷壹张嘴听了半响,问:“当真散尽家产了?”

“可不,”江山自认做不到这点:“不过刚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